【南方日报】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走深走实
广东省农科院坚持产业需求导向,强化农业科技创新
机械臂伸出摘头轻轻摇摆,鲜红的荔枝稳稳落下,一会儿就装满一筐……日前,在广州增城举行的荔枝高效采摘技术装备展示与交流观摩会上,尊龙凯时·(中国区)人生就是搏!(下称“省农科院”)等多个机构展示新型农机装备,吸引来自广州从化、白云、花都等地的荔枝经营者“围观”。
省农科院科研团队瞄准荔枝采收“无机可用”和“无好机用”的产业卡点问题,自主研发出荔枝高效采摘的农机装备,既能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,又能提升生产效率,将为荔枝产业注入强劲动力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,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,在农业科技领域,一个个案例不断涌现。近年来,在广东省科技厅、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支撑下,省农科院投身乡村全面振兴主阵地,努力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水平农科院,为保障粮食安全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、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2016年以来,该院“农业科学”和“植物学与动物学”ESI全球前1%排名持续提升,获得科技成果奖励619项,育成通过审定品种1472个,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。
省农科院果树专家开展荔枝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。省农科院供图
持续擦亮种子“芯片”
科技支撑种业振兴
粮安天下,种为粮先。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关系国家粮食安全,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,关涉农产品全球竞争力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。
近年来,省农科院深入贯彻落实种业振兴战略部署,以种源保护、鉴评、品种培育为重点,不断完善种业科技创新链条,助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,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、种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。
近两年,该院共有20个(项)品种和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,入选数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。选育的农业主导品种连续9年占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总数的60%左右,研制的农业主推技术连续8年占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总数的70%左右。
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。资源保存的多样性,为我省育种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。省农科院长期坚持种质资源收集、保存和利用,建有国家种质资源圃(分圃)6个,主要包括野生稻、甘薯、荔枝、香蕉、茶树、桑树等。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撑下,实施“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(圃)建设与资源收集保存、鉴评”项目,建成“广东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”,累计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6.7万余份,涵盖190多种农作物,占全省的70%以上,荔枝、黄皮、热带亚热带桑保存数量居世界首位。
省农科院坚持聚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,开展种业科技创新,培育出系列新品种,在多个育种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。目前,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10个常规稻品种中,有4个籼稻品种由省农科院育成,2个籼稻品种含有育成品种血缘。“黄华占”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,2018—2023年连续成为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;“南晶香占”“19香”初步解决高端丝苗米品种“优质不高产”“高产不优质”“优质不抗病”问题;“象竹香丝苗”解决了丝苗米品种“早造无好米”上市的被动局面,造就了“中国籼稻,广东种芯”的“粤稻现象”。
加强核心技术攻关
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
推进农业现代化,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改革是根本动力,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,强化农民增收举措,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,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,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。
省农科院着眼于发展需求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,聚焦重点领域,依靠深厚的科研累积,集中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关,已取得了系列进展。比如,构建国际首张花生单细胞基因表达图谱,解析了花生遗传改良分子机制,首次阐明中国花生的引进传播“路线图”;国际上首次建立香蕉高效无转基因残留编辑体系,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,成功将香蕉的货架期延长4倍。绘制冬瓜和丝瓜第一张全基因组图谱和变异组图谱,建立冬瓜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体系,将冬瓜育种时间由5—8年缩短为3—4年。
科技创新既要“顶天”,又要“立地”。省农科院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,加强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,为助力我省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。为破解荔枝保鲜难题,省农科院联合中集冷链、小蜂嗡嗡等企业,针对不同的市场应用场景,研发集成推广荔枝保鲜实用成套技术,从田头到餐桌全链条提供保鲜技术与装备,在茂名高州主产区镇和村实现了全覆盖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荔枝保鲜模式,并辐射推广到粤东、粤西、珠三角等荔枝主产区,以科技赋能产业兴、农民富。针对肉鸡产业常见且危害严重的鸡球虫病,研发出新型高效、绿色安全的鸡球虫病四价活疫苗及其防控技术,减少肉鸡抗生素使用量20%—50%,推广应用的各大养殖场鸡球虫病发生率控制在仅1%以下,节省用药成本30%,为广东肉鸡产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。
打造“院地企”推广体系
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
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,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突出短板,也是最大潜力板。广东吹响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“冲锋号”——深入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(以下简称“百千万工程”),并将其作为头号工程全面推进。
全省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以来,省农科院建立了“一所牵头、多所参与”工作机制,按照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思维,组建专家团队开展精准对接服务,实施“一县一清单”的目标任务,加力提速,推动“百千万工程”走深走实。
截至目前,全省共有49个县(市)与省农科院签约了“百千万工程”科技支撑框架协议,开展480人次的科技人员调研、农业科技服务,由省农科院科技支撑的翁源、高州、鹤山、博罗、三水、南雄、梅县、清新、东源等15个县(市)在2023年度广东省实施的“百千万工程”考核中获评优秀。
“目前,大家兰花种植面积3.5万亩,品种达1000余种,年产值超30亿元,国兰供应量超全国供应量60%,是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,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兰花类现代农业产业园。”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管委会负责人说。省农科院兰花团队坚守20余年,与翁源县政府共建省农科院专家翁源工作站和广东(翁源)兰花研究院,开展全产业链精准技术服务,科技支撑翁源兰花产业实现由无到有、由小到大、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。
推进“院地企”合作,省农科院已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7个地方分院(现代农业促进中心),组建269个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,服务全省九成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,赋能产业科技互促双强。
农业大县汕尾海丰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,海丰油占米、莲花山茶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,离不开省农科院的科技支撑。近年来,省农科院与海丰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,重点支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、种子“芯片”工程等工作,已建成油占米、蔬菜、茶叶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个丝苗米跨县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,拥有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、22个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、18个“粤字号”农业知名品牌,培育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,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。
推进创新要素集聚
夯实高水平科技基础
2024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,抓实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,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。在农业科技领域,省农科院加速集聚创新要素,发展动能持续释放。
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。省农科院牵头并联合华南农业大学、四川农业大学、温氏食品集团、德康农牧集团重组建设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。该实验室是我国农业畜禽育种领域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,重点开展基因资源挖掘与品种鉴定、育种新技术创建、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、畜禽良种产业化技术研发等工作,聚力提升畜禽种业原始科技创新水平,为我国畜牧业提供育种技术支撑和种源保障。
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。2016年以来,省农科院与3342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,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2047项,合同金额达7.53亿元。2023年,通过水稻品种使用权转让的方式与多家企业签订成果转让协议,转让“金香”“象竹香丝苗”“粤芽丝苗”等水稻品种使用权15项,转让金额超1500万元。
金融支撑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。由省农科院全资组建的广东金颖农业科技孵化有限企业,探索创新了一系列科技金融服务举措,先后推出了“A谷五策十条”“中银农科贷‘华南A谷’孵化场景服务方案”等金融服务方案,化解农业企业贷款难题,累计引进培育300多家农业科技企业入驻,现已成为大湾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。
拥抱新的“科学的春天”时不我待。省农科院负责人表示,该院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、服务“三农”宗旨,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,从产业中来、到产业中去,构建从基础研究、技术攻关、品种/产品创制到推广应用、转化落地、服务企业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生态体系,巩固院地企合作模式,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推进农业“科技之花”结出更多产业“好果”,科技支撑“百千万工程”加力提速。